6.2课程在校内外推广应用计划(含课程的自我评价及社会评价、开放共享情况,要求写明包括采取何种手段、途径,面向哪些对象或学校进行共享推广以及预计起到何种作用,要求按阶段填写,计划要翔实可行)) 6.2.1课程的自我评价及社会评价: “生物化学”原本为生物工程、食品科学、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2003年国家教育部根据科学发展以及学科交叉和融合情况,将“生物化学”课程定为化学学科的基础课,要求化学专业本科生必须开设该课程,因此,在07年我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率先开设了“生物化学”,随后化工与环境专业创新班,化学工程与制药创新班也都相继开设了此门课程。本人大学所学专业为生物化学,毕业后(1982年至今)一直从事有关生物化学课程与实验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30多年高校教学经历,长期以来对自己所教课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自己所教课程融会贯通,对其各部分内容有整体的系统把握,已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能够运用丰富的语言将较艰涩的知识原理变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科学的探索均源于强烈的好奇心,本人在授课过程中做到了不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的渴望,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之路。不断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原理,并通过实验现象洞察到科学的本质;在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教育不是在教学生想什么,而是要教学生如何去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探究的心理更强烈,所以,要求教师要跟上学科发展,及时获取新知识,并将其补充到教学中去,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同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充满爱心,充满激情,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社会评价 在本学院国际工程认证专业评估会议中,校外评估专家肯定了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认为该课程教学内容明确,课程信息量大,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学效果好,学生对老师授课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教师授课内容深入,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 6.2.2开放共享情况 生物化学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并列为生命科学领域三大基础学科之一,是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进化论和分类学的基础。 2007年国家发改委编制《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继信息产业之后,生物产业将逐渐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十一五”期间,国家在生物技术研发领域启动实施了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科技重大专项,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储备。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加快培育生物产业是我国在新世纪把握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国家“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指出,生物技术是当今国际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生物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生物技术是我国发展最快、潜力最大、与国外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这一优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一观点已经成为业内专家的共识。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培养懂生物科技的创新性人才已经成为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纲要,生物相关课程已经成为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众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生物知识为基础的各类信息已经成为高校课堂不能忽略的有益补充,理解掌握这些信息是高校应用型基础教学的目的。 目前国内众多知名高校已经开设生物化学精品课程。我校作为广东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将《生物化学》建成精品资源共享课十分必要,可为我校众多专业的生物知识普及与应用垫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建设,是在汲取当下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以应用为导向,依次从兴趣的激发、细节分析、知识框架搭建以及创新性人才培养几个步骤开展本科教学,突破以书本编排为纲的教学模式,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基础与专业知识结合、课程学习与创新思路培养结合的教学目的,编写出符合各专业实际的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系统的信息素材,建立适应专业发展的生物化学课程新体系。 本项目所获得的成果和经验可在本校各开设生物化学课程的专业教学中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