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生物化学精品课程
    生 物 化 学 精 品 课 程
网站首页|申报材料|教师队伍|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留言互动
  课程团队
 课程负责人 
 课程团队 
 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评价 
 学校政策措施 
 课程录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申报材料>>课程团队
 
课程团队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

职务

学科专业

在本课程中

承担的工作

谭竹钧

1955.11

教授

生物化学

全面负责

王华倩

1982.11

副教授

生物化学

全面负责

韩雅莉

1957.09

教授

生物化学

主讲教师

傅明辉

1967.05

教授

生物化学

主讲教师

黄华容

1978.04

副教授

生物化学

主讲教师

张宏梅

1976.04

副教授

生物化学

主讲教师

赵宏霞

1973.12

副教授

生物化学

主讲教师

侯雪丹

1985.06

讲师

生物化学

网络资源建设

张磊

1986.01

实验师

生物化学

实验课程建设

黄明星

1986.02

实验师

生物化学

实验课程建设

廖问陶

1979.03

讲师

生物化学

网络资源建设

课程团队(含优秀的教育技术骨干和行业背景专家)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2.2.1 课程团队知识与年龄结构

本课程教学团队是一支精干、高效的教师队伍,目前团队有任课教师9名,教辅人员2名,其中正教授3名,博导1名,硕导6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其中1人为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实验师2名;具有博士学位者9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名。出国留学一年以上及高级访问学者4名。年龄结构:50岁以上3人,35-50岁6人,35岁以下3人。本课程团队学历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组成了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以青年教师为基础的团队。

2.2.2 课程团队学缘结构与师资配置情况

本课程团队是一支老、中、青教师结合的师资队伍,11名教师中,正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其中年轻教师占67%。年龄结构和人才梯度合理,既有从事教学科研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又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还有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因而,非常有利于优秀教学理念的传承以及新的教学方法的学习与运用。此外,本教学团队教师均毕业于著名高等院校,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暨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不同院校背景有利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2.2.3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1)培养措施

Ø 充分发挥老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履行教师规范,提高教学效果。

Ø 制定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对重点内容进行讨论,研究分析,交流教学经验,遇到教学中出现得问题,随时进行讨论,加以解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Ø 支持青年教师继续研修和出国访问。团队青年教师出国访学一年及以上人数为4人。

Ø 在教学研究中,注重比较各种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探讨。

Ø 教学优秀的教师定期进行示范教学,使青年教师深入理解本课程得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备好课,讲好课。

(2)培养成效

本课程现有教师中9 名具有博士学位(其中2名博士后);3 名教授,4 名副教授,3名讲师,成为本课程教学和建设的骨干力量。经过多年的努力培养,本课程已经拥有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团队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2.3.1 团队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

(1)教学改革项目主要有:

张宏梅,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梯队式团队”导师制模式构建与实践,省级项目;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梯队式团队”导师制模式构建与实践,校级项目。

傅明辉,基于OBE理念的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改革。

(2)在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主要有:

1、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大学教育教学研究,2002年4月。

2、地方性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办学方向和课程体系研究,中国高等理科教育,2003(4)

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CAI课件研制与应用,中国高等理科教育,2002(2)

4、现代生化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2009.5

5、在生命科学类公选课中开展素质教育,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主要有

1谭竹钧教授04、05、06连续三年获得广东工业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奖,2008年获得广东工业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07年被学院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

2)王华倩副教授获得广东工业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2009、2010、2012、2013年),2013年广东工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优秀授课教师等。

3)韩雅莉教授获得广东工业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成果:

4)傅明辉教授获得广东工业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成果

5)张宏梅副教授获得广东工业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第三届广东工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优秀授课教师等。

6赵宏霞副教授获得广东工业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2012年)

7)廖问陶讲师获得广东工业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2013年)

2.3.2 解决的问题

1、 重视生物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基础教育与地方经济生产实践建设相结合

在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讲授中注意理论结合实际,以广东工业大学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较高综合素质人才为教学指导思想,在基础理论授课的同时,穿插有关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状况。

2应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授课方式灵活化、远程化与交流启发化

本课程团队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建设和推广使用,制作了课堂教学、实验操作系列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在教师在大学城上班,师生的面对面交流的有限,采用远程化教学,讨论,在学习过程中,教与学之间可随时在网络上进行交流。

3、增加实验教学时数,开设大量综合性实验
近年来不断优化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在生物化学理论课程学习中注意增加实验教学时数,开设48学时个综合性实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本科生进行实验设计与实践操作能力。

 

 


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  粤ICP备05008833号